原標題:又到圍爐煮茶時
寒冬時節(jié),三五好友,圍爐煮茶。遠離喧囂,與好友共品,尋找內(nèi)心中的寧靜與力量。對于生活節(jié)奏越來越快的現(xiàn)代人而言,近些年興起的“圍爐煮茶”無疑是對“結(jié)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”的一種遙遠的致意。
作為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茶文化深深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文化性格。“圍爐煮茶”的興起反映了人們對“人間煙火氣”的追尋,體現(xiàn)了浸透在國人骨子里的中式情懷。
茶,為何如此令人著迷?
一
在我國,茶是一種日常飲品,又不僅僅是一種飲品。
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。傳說“神農(nóng)嘗百草,得茶而解之”。最初,茶葉是作為藥物而存在的,后被引入到膳食中。至唐代,中國的茶業(yè)發(fā)展迎來巨大轉(zhuǎn)折點。唐代史書上首次出現(xiàn)“茶”字的記載,陸羽作《茶經(jīng)》,于是出現(xiàn)了茶學(xué);茶開始收稅,于是建立了茶政;茶開始銷邊,于是開始有茶的生產(chǎn)和貿(mào)易。
在唐代,飲茶已經(jīng)較為普遍。長慶元年(公元821年)左拾遺李鈺奏:“茶味食物,無異米鹽。人之所資,遠近同俗,既祛渴乏,難舍斯須,田閭之間,嗜好尤且。”這說明,至唐穆宗時期,茶已與米、鹽一樣成為生活必需品了。到宋代,飲茶之風(fēng)更甚,以茶設(shè)宴在上層社會和知識分子階層成了流行風(fēng)尚。《夢梁錄》中記載:“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,柴米油鹽醬醋茶。”
宋 劉松年 攆茶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宋代茶產(chǎn)量極大,名茶更是層出不窮。北宋文豪黃庭堅就曾親自為家鄉(xiāng)的雙井茶代言:“山谷家鄉(xiāng)雙井茶,一啜猶須三日夸。暖水春暉潤畦雨,新枝舊柯競抽芽。”黃庭堅不僅自己寫詩夸,還借助“朋友圈”的力量推廣雙井茶。他把雙井茶送給蘇軾,并賦詩“我家江南摘云腴,落硙霏霏雪不如”,極盡贊美之詞。蘇軾也沒有辜負黃庭堅對雙井茶的厚愛之情,還特地回了黃庭堅一首詩,稱贊雙井茶是“江南無雙種奇茗”。歐陽修、司馬光等文人對雙井茶也是極為推崇,正是因為這些大文豪的推崇,雙井茶才能名揚天下。
宋代是“茶館”模式大發(fā)展時期,這一時期茶館行業(yè)繁榮興盛。在茶館,不僅懸掛著名人字畫供茶客欣賞,還有茶歌、茶舞供客人消遣,甚至有茶博士精湛的茶藝為客人服務(wù),各種名品還會隨著季節(jié)變化增減品種。此后明清時期茶館文化不斷完善發(fā)展,茶館文化逐漸走向市民化。時下流行的“圍爐煮茶”看似是“新晉網(wǎng)紅”,實則是傳統(tǒng)茶文化的回歸與延續(xù)。
二
一片茶葉,之所以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繁茂生長,并且最終成為“爆款”,與其承載的多種多樣的社會文化功能息息相關(guān)。唐代詩人顧況曾作《茶賦》,對茶葉的應(yīng)用場景進行了精辟概括:“至如玳筵,展瑤席,凝藻思,間靈液,賜名臣,留上客,谷鶯囀,泛濃華,漱芳津,出恒品,先眾珍,君門九重,圣壽萬春,此茶上達于天子也。”從民間盛行的斗茶之風(fēng)發(fā)展到專業(yè)品茶社團,茶文化最終成為輸出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載體。
以茶養(yǎng)志。在中華文明中,茶被賦予含蓄內(nèi)斂的氣質(zhì),寄托了人們淡泊明志、寧靜致遠的追求。如果說大口喝酒折射出中國人熱情豪邁的一面,那么小口飲茶則體現(xiàn)了中國人含蓄內(nèi)斂、君子如玉的另一面。于個人而言,可將飲茶作為修身養(yǎng)性的特殊方式,通過長期飲茶,陶冶自己的情操,養(yǎng)成與世無爭、文靜儒雅、曠達瀟灑的君子之風(fēng);于國家和民族而言,提倡茶飲則起著社會教化的作用,對塑造、規(guī)范民族性格,營造良好民風(fēng)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。
以茶會友。中國人熱情好客,茶又是高潔之品??蛠砭床瑁@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待客之道。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,江南便將“客坐設(shè)茶”作為普遍的待客之禮,到唐朝,以茶待客已成為全國性的禮俗。《紅樓夢》中但凡有親戚朋友往來走動,即便是在自己府中互相串門,都會有獻茶招待的描寫。白居易在病中收到好友寄的新茶,身心愉悅,在詩中說:“不寄他人先寄我,應(yīng)緣我是別茶人。”道出了一包茶葉所蘊含的深厚情誼。
茶敘外交。以茶為媒,“茶敘外交”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(tǒng)。據(jù)史書記載,中國茶種最早向外傳播是在唐貞元二十一年(805年),日本高僧最澄法師由唐朝歸國時帶去茶樹種子。1971年,時任美國總統(tǒng)國家安全事務(wù)助理基辛格訪華,周恩來總理便選擇了西湖龍井作為國禮,表達了對此次中美關(guān)系破冰之旅的重視。進入新時代以來,“以茶敘事”頻頻出現(xiàn)于APEC 峰會、G20 峰會、金磚峰會等重大國際多邊場合。
三
在古代,種茶、烹茶、品茶往往與清風(fēng)、明月、秋雨、冬雪、松、梅、竹、菊等清雅意境相結(jié)合。在人們心中,茶不僅僅是物的內(nèi)涵,更是一種文化與精神的象征。
古人嗜茶好飲,認為茶稟天地之靈氣,得造化之精華,斗室靜幾,開卷品茗,怡情養(yǎng)性。唐代詩僧皎然酷愛飲茶,他常常在夜間與朋友聚會飲茶,他在詩中說:“茗愛傳花飲,詩看卷素裁。”在一個沒有月色的夜晚,珠簾高卷,琴聲悠揚,墻的東面有隱者居住,淇水之上有隱逸的高僧輕舟劃來,文士們傳花飲茶,吟詩作賦,風(fēng)流際會,待拂曉時分才興盡而歸,把飲茶的氛圍感拉滿。
秦觀在《滿庭芳·茶詞》中則為我們描述了一場在茶館中的聚會:“雅燕飛觴,清談?chuàng)]座,使君高會群賢。密云雙鳳,初破縷金團。窗外爐煙似動。開瓶試、一品香泉。輕淘起,香生玉塵,雪濺紫甌圓。”這首詞開場即點明了這是一場高雅的宴會,群賢們頻頻舉杯,“清談?chuàng)]麈”,頗有魏晉名士遺風(fēng)。
如今,三五好友圍爐而坐,爐子上沸騰著茶水,爐邊的橘子、板栗、棉花糖冒著熱氣,旁邊桌子上擺幾盤精致小點。在這樣的氛圍中,人們一邊品茶、一邊閑話。是不是和古代文人墨客鼓瑟吹笙、吟詩作賦的場景,頗為相似?
圍爐煮茶 圖源|河源日報
“圍爐煮茶”是一種現(xiàn)代人鬧中取靜的社交方式,他們通過這種有儀式感的社交活動,共享知識、分享情感、協(xié)商合作??粗粔夭杪序v,茶香四溢,人們不僅找到了秋冬的儀式感,更是在品茗論道中獲得各自情感上的滿足。
飲茶是件與幸福相關(guān)的事,不必拘泥于形式,也不必非得呼朋喚友,一個人也可以覓得獨飲的快樂。正如李清照在《〈金石錄〉后序》中寫的那樣:“眾性偶強記,每飯罷,坐歸來堂烹茶,指堆積書史,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,以中否角勝負,為飲茶先后。中即舉杯大笑,至茶傾覆懷中,反不得飲而起。甘心老是鄉(xiāng)矣,雖處憂患困窮,而志不屈。”對于李清照而言,只要有書可讀,有茶可飲,即使過著這樣平淡、簡單的日子她也心甘情愿。
已至大雪時節(jié),正是“圍爐煮茶”的好時候。不妨喊上朋友圈里的“劉十九”和“亦未寢”的張懷民,共赴一場熱烈的、歡快的與茶有關(guān)的約會吧!
來源:“山東宣傳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