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過此時離大家想象中優(yōu)雅地品茶,還有一段距離,民以食為天,精神富足的前提是要填飽肚子。
茶葉在成為國民飲料之前,是先被作為一種食材使用的。
茶在早期雖被入藥,但實際上它的效用很溫和,不像人參鹿茸等藥性那么強,于是茶能夠和其它食物一起做成菜,每天吃都沒關系。
在云南的少數(shù)民族中,人們將茶和其他植物的葉子搗爛,加上米飯肉末等等,成為一道涼拌飯食,是數(shù)千年的習慣。 1973年,長沙馬王堆曾出土用茶葉做成的苦羹,有專家認為這種苦羹就是用茶與米做成的茗粥。如此說來,秦漢以前人們食茶已成普通的習俗。到了唐代,即使茶文化盛行,人們已經(jīng)開始煮飲茶葉,但依然習慣在其中加鹽、姜、桔皮等。
在華南地區(qū),以客家人為主傳承下來的“擂茶”是一個典型例子,擂茶一般用大米、花生、芝麻、綠豆、食鹽、茶葉、生姜等為原料,用擂缽搗爛成糊狀,沖開水和勻,加上炒米,清香可口。日常有一些發(fā)燒感冒、頭痛的疾病,喝一碗熱乎乎的擂茶,第二天就好了。 曾經(jīng)老百姓因為各種原因南遷,可在中原就有的茶食沒有改變,而且味苦清涼的茶,幫助了客家人民抵御南方的瘴氣,免了許多疾病之苦。